按需印刷做大出版"長尾效應" 為真正需要的人解決需求
上海畫冊印刷廠 松江區(qū)印刷廠 青浦區(qū)印刷廠 閔行區(qū)印刷廠 樣本印刷廠 畫冊印刷廠
舊時書店,老板搜羅到某位學究中意的善本時,用牛皮紙一裹趕緊送到人家府上:“先放您這兒留著看,若不喜歡,趕明兒我再取回。”可誰又忍心讓殷勤的店老板大老遠白跑一趟?嘿,買賣就這么做成了。這個故事在今天有了新的延伸:某派出所所長急需一本并不大牌的法律類書籍,可惜早斷了貨,后來找到版權所有者學林出版社。按需印刷擔下了這次救急任務,只印了一本,按書的原價收費。按需印刷解決了“踏破鐵鞋無覓處”的書籍需求缺口,當然它的意義遠不止于此。正所謂“爆款易得而孤品不常有”,按需印刷或許能以預售模式幫助讀者“書海撈針”,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出版市場魚目混珠式的“論斤賣”和“大甩賣”。“需”從何來就在上周,武康大樓內的大隱書局開張了,熱鬧之余,個別書友埋頭摸索按需印刷的推廣平臺,只要在手機、自家電腦上點開網頁就能操作。記者用手機支付寶掃碼購買了兩本連環(huán)畫,價格比原價高出3%至10%。三天后,工作人員送書上門,隨手翻看,紙張無損、顏色清麗,外行人真看不出與普通批量印刷書的區(qū)別。所謂按需印刷,是指按照用戶的需求,將所需資料的文件數據進行數碼印刷和裝訂,實現即時出書和個性印書,緩解出版社長期以來尾大不掉的庫存壓力。這個概念里,核心在于“需”從何來,指向何處。回頭看傳統出版領域,又有哪本書不是按需出版呢?無非是出版者里面,有些人的確找到了市場和讀者需求,而更多人誤以為自己找到了。“互聯網+”時代的出版業(yè)對此多了幾分思考與創(chuàng)新。大隱書局負責人何旋告訴記者,這個名為“e本印”的按需印刷項目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牽頭推廣,希望幫助傳統出版業(yè)做大“長尾效應”。去年底,多家書店、出版社加入了按需印刷聯盟。此前,學林出版社于2014年開通了網上“人文社科學術著作自出版平臺”,按需印刷已成為其顯著特色。社長段學儉介紹,平臺不僅提供30%的原文試讀,按原書價收費,更有只此一家的全文檢索功能,并抓取了豆瓣、當當、亞馬遜等網站的第三方評論,供讀者參考。按需印刷的市場有多大? 何旋坦言,按需印刷的影響力絕不是顛覆式的,而是錦上添花,指向絕版書、斷版書、學術類等小眾圖書的印刷發(fā)行。學林出版社數字出版部主任吳耀根認為,學術類著作難以像大眾書籍一樣蹭話題、吸熱度,短時間內引發(fā)大賣,或許會有一兩本忽然間大放異彩,但絕大多數都默默無聞。專注于學術出版的學林出版社常常遭遇小眾圖書不敢多印,而真正需要的人又無處可尋的尷尬,按需印刷正好拾遺補缺,解決了這個需求。該社的自出版平臺上列出了按需印刷的書目,如《中國戲曲音韻考》《存在是什么》《中國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》等等,細讀每本書下面的留言評論,如獲至寶的讀者們無不對這種新體驗贊嘆有加,一批高素質用戶由此聚攏起來。三天完成1萬本訂單學林出版社在天貓商城旗艦店上架了大批斷版圖書,一個成功的案例便是 《中國俗話趣典》。該書曾遇客戶急單、庫存數量不足的尷尬,好在數字版權、文件齊備,出版社在三天內完成了1萬多本訂單。“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。”段學儉感慨。網店還在持續(xù)增加品種,讀者下單后最多兩周內就能拿到專門印制的圖書。讓吳耀根欣慰的是,自出版平臺推出以來黏度較大,第一年訪問量集中在德國、日本、美國及東南亞地區(qū),現在連愛爾蘭都柏林孔子學院院長都成為了它的忠實粉絲,影響逐漸外溢。學林出版社繼續(xù)深耕按需印刷業(yè)務,突破時間和地域限制,與中國圖書進出口(集團)總公司上海分公司合作,為海外的中文讀者推出以按需印刷為核心、當地網站為平臺的便捷購書方式,在全球無時差、同步上線最新出版的圖書信息,為讀者省下海外郵遞的時間。